销声匿迹已有30年,华北豹正逐渐接近北京——

Connor 数字货币交易所 2025-04-22 2 0

山林中的顶级捕食者——华北豹,在北京销声匿迹已有30年。近几年,它频繁在北京周边现身,最近的一次距京西仅20多公里。

近日,“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”共同行动拉开帷幕。未来十年,京冀晋三地将携手开展生态修复,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地区补植1000万株栎树,为华北豹打通进京路。

补植栎树养活狍子松鼠

驱车出城50公里,来到房山区窦店镇集体林场。疏朗的森林由一株株油松、国槐构成。4月19日,上百名市民在林间空地上“见缝插针”栽下了1500株栎树。

销声匿迹已有30年,华北豹正逐渐接近北京——

4月19日,市民在房山窦店集体林场栽下栎树幼苗。 何建勇摄

这些栎树苗很小,高仅30厘米,不足小拇指粗。“别看它们个头小,但都源自很优质的母树林。”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振明介绍,科研人员在平谷丫髻山的天然次生林中采集了5万粒栎果,优中选优筛选出3万粒,经大棚育苗后才移植到了林间。

森林里为什么要补种栎树呢?张振明介绍,栎树就是橡树,它浑身都是宝,保水固土、碳汇和滞尘能力很强。当然,它也有个小缺点:生长速度比较缓慢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本市大规模造林往往以常绿的松柏和速生的毛白杨为主,栎树相对较少。如今在林间补植栎树, 能够形成松栎混交林,这种结构是华北地区森林的顶级配置。

在森林中,栎树如同一位温和慷慨的朋友:它不怎么遮挡阳光,因此周边总是花木繁茂;栎果的淀粉含量很高,是兔子、松鼠、狍子、野猪的口粮。 研究显示,一株大栎树能养活约500只小动物,而最终受益的,将是华北豹这些顶级捕食者。

销声匿迹已有30年,华北豹正逐渐接近北京——

展开全文

华北豹。宋大昭 肖诗白摄影报道

根据“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”共同行动,京冀晋三省市交界处的华北豹生境廊道和栖息地区域,将补植栎类等乡土阔叶乔木树种共计1000万株。同时,还将优化现有林地的林分结构和林下植被。

华北豹正逐渐接近北京

华北豹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豹子,又叫中国豹,北京曾是它的老家。1867年,华北地区第一个现代的豹标本就采集自北京的西部森林,并因此而被命名。随着人类活动愈加频繁,华北豹丧失了栖息地,种群数量急剧下降。如今,距华北豹最后一次现身北京已经整整过去了30年。

销声匿迹已有30年,华北豹正逐渐接近北京——

华北豹,红外线相机拍摄于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。图片由晋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

随着生态的复苏,北京周边地区陆续有华北豹个体出现,并呈现向北京方向扩散的趋势。

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介绍,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是华北豹的重要栖息地,横跨北京、河北、山西等地,形成了一条关键的生态廊道。目前,山西是华北豹的核心分布区,其种群占全国总量的80%以上,而河北的太行山北段及小五台山区域也发现了豹活动痕迹,有可供个体短期停留的踏脚石栖息地, 是豹群向北扩散至北京的关键“跳板”。 其中, 小五台山保护区距离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。

“华北豹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。但我们现在提‘迎豹回家’,绝不仅仅意味着要保护这个单一物种。”王小平说,作为华北森林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,华北豹的种群动态能够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。“如果华北豹能够回到北京,就意味着整个生态系统变得非常健康、稳定。”

近年来,北京的门头沟、房山等地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,森林覆盖率和有蹄类动物数量逐步回升。如今,“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”共同行动再次打出了组合拳,以进一步促进这条生态廊道的修复和联通。

携手缝合碎片化生境

随着城市的扩张,一条条公路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燕山、太行山的生态廊道。一个个生态斑块成为孤岛,互相之间难以联通,限制了野生动物的迁徙。三地携手,有望缝合碎片化的生境。

销声匿迹已有30年,华北豹正逐渐接近北京——

太行山脉和顺段。张超宁摄

今后,京冀晋三地还将 对华北豹的4条生境廊道和5个栖息区域进行联通和修复,减少人为干扰,促进种群交流。在猎物种群管理方面,系统监测狍子、野猪等种群动态,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食物资源稳定。此外,三地还将共同加强野外巡护和执法,运用卫星追踪和红外相机等技术实施个体监测。

在生态保护方面,京冀晋三地各有所长。北京的科研力量强大,河北在栖息地保护和监测方面基础扎实,山西在种群调查和保护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。三地联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,提高工作成效。除政府部门主导外,共同行动还希望吸引公众参与,构建“政府主导、企业支持、民间团体组织推动、公众参与”的四方联动机制。

共同行动为期十年,具体实施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。预计到2035年,将全面恢复森林生态系统,实现华北豹生境廊道和适宜栖息地的全面恢复,构建“保护-发展”良性循环模式,打造国际生态保护典范。

如今,通过营建适宜的生存条件,华北豹有望沿着太行山脉主廊、燕山山脉支线或门头沟生态廊道自然扩散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距它回到北京的那天,已经越来越近了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