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股突破4000点,投资更要警惕“故事股”
文| 刘远举
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牛市之后,中国股市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刻。10月28日盘中,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。上一次,A股在这个位置,还是十年之前的2015年8月18日,当日最高报4006.34点。
十年过去,中国股市早已换了模样。截至2025年10月27日,A股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5448家,较2015年的2827家增长了近一倍。总市值规模也从2015年的58.40万亿元扩大至122.23万亿元,增幅超过100%。
经历过了长久的熊市之后,中国股市呈现一种理性的稳健状态。2015年8月,A股平均市盈率为15.81倍;现在,截至2025年9月,A股平均市盈率为14.24倍。当前中国股市的主要指数估值都在历史30%分位以下,说明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较低,也更为理性。某种程度上,这就为长期慢牛上涨,奠定了估值基础。

资料图
存款利率降低,也是本轮市场行情向好的基础。资本市场若走强,居民为寻求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机会,会把资金从银行投向股市。目前,国内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国有大行已降至1%以下。国际上,美联储在今年10月底可能降息25个基点,12月或再降息25个基点。中国也同样存在降息与降准的空间,这将为本轮行情持续提供动力。
现在的资本市场中,人工智能、人形机器人、半导体、创新药等均有不错的表现。本轮行情,也正是由算力、人工智能、芯片、人形机器人、固态电池等前沿科技领域引领。这些新质生产力在实实在在地贡献增长,也有清晰的产业逻辑与未来预期,政策也是长效支持。这是慢牛的一个长期的发动机。
更重要的是,投资者更加理性。老股民们或许还记得2015年的牛市,那是一个人人是股神的年代,全民炒股,很多人加上杠杆,融资融券入场,市场上也充满了投机的快活氛围,估值也普遍高企。最后,泡沫破裂,杠杆回调,很多人留下了惨痛的回忆。
如今的股民更加理性。一方面,一个国家、一个社会,获得一种认知,需要一个过程。中国社会对资本市场的认知,也需要一个过程,经历一些教训,获得一些经验,然后才会更加成熟。
股民更加理性,不仅是因为成熟了,也有经济大背景的因素。
展开全文
资本市场一直是预期走在前面,当大家都认定股市会涨的时候,慢牛就一定会迅速转变为快牛。但在另一方面,客观地说,如今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调整和转型之中,国际地缘经济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,所以尽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,中短期仍然存在不确定性。
在这个大背景下,国内各个行业和具体的企业,仍然处于不断地分化、调整之中。这就打消了投资者盲目乐观的念头。
一个可以对比的数据是,2015年,市场融资余额能占到流通市值的4%至5%。而今年股市向好后,融资融券的规模不断增加,突破2万亿元关口,但融资融券规模占A股流通市值的最高比例,也仅为2.51%。
成熟的投资者,促成了成熟的投资者结构,而成熟的投资者结构,是慢牛的稳定器。从资金结构上看,也从十年前散户主导,转向保险资金、外资等长期资金持续进场。当前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超30%,比2015年高出15个百分点。长期资金为主的市场波动会更平缓,这种“低杠杆+机构化”特征,正是慢牛行情的典型底色。

不过,慢牛行业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。当前科技板块的整体估值水平已经攀升至历史区间的较高分位,反映出市场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。这种乐观预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,寒武纪股价超越贵州茅台,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。
但是,这种高估值状态也蕴含着潜在风险,如果核心技术创新速度不及预期,或者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表现未能达到市场预期水平,那么板块整体可能面临较大的估值修复压力。
以寒武纪为例,这家公司年营收不过十几亿、连年亏损,但国产替代的神话,把它捧上了高峰,股价最高冲上1200元,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,市盈率最高在8月份冲到4000倍。如今已经回落到330多倍,但行业平均的市盈率不过100倍左右。
从历史经验来看,当估值与基本面出现明显背离时,市场往往会通过调整来重新达到平衡。这意味着,短期内不排除会出现估值分化,部分科技股若业绩无法匹配高估值,可能引发局部回调。
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技术研发进展和业绩兑现情况,以合理评估当前估值水平的可持续性。从更大层面看,这种回调,是否可能引发整体性回调,打破慢牛状态,也存在不确定性。为应对这种局面,投资者需警惕缺乏基本面支撑的 “故事股”,坚持均衡配置。
从更大层面看,芯片、AI、人形机器人,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市场,只有形成“技术—产品—消费”三角模型的成功运转,才能获得利润,才能用利润投入研发,形成新一轮创新。
只有当技术落地进入消费,当智能音箱成为家庭控制中枢,服务机器人切入家务场景,AI 学习助手重构教育消费链路时,才能最终验证“硬科技”的价值。而这种融入,不但需要硬科技的发展,也需要消费市场的全面服务。
从这个角度看,消费复苏力度,地产与传统消费的恢复不及预期,可能制约科技价值兑现。海外波动传导、地缘冲突影响出口型科技企业业绩,进而影响资本市场。这就意味着,中国需要依靠内循环来抹平波动。这就要求不仅要发展硬科技,不仅是硬科技行业的高估值,也需要合理的、市场化的产业结构均衡发展。这才是慢牛的真正基础。
从“杠杆牛”到“价值牛”,沪指重回4000点的背后是市场生态的成熟。估值安全垫、机构化资金与科技消费联动的产业逻辑,共同构成了慢牛的起点。
但慢牛非 “疯牛”,慢牛也需要慢慢吃草。所以,唯有消费服务持续回暖夯实需求底座,科技企业完成业绩验证,才能让4000点成为长期行情的新起点而非终点。只有经济的全面发展,才是慢牛的水草丰茂之地。









评论